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苏轼,宋词之巅的璀璨巨星,既以豪放之姿横绝词坛,又以婉约之韵动人心弦。其婉约词作,或寄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或感怀身世,字字珠玑,句句含情。从悼念亡妻的深情缱绻,到伤春惜时的怅惘哀愁;从咏物抒怀的缠绵悱恻,到送别怀人的愁思万缕,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婉约词推向新的高度。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的婉约世界,品味这十首不可不读的巅峰之作,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与美的享受。
图片
1
蝶恋花·春景
苏轼〔宋代〕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长于豪放,亦擅婉约,此词便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展现出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己在情感上的烦恼和愁绪。上阕里,花褪残红、柳绵渐少,尽显春光将逝的惆怅,可“天涯何处无芳草”又透着豁达。下阕中,墙外行人听到墙里佳人欢笑,这笑声勾起他心底的涟漪,等笑声渐悄,他却被“无情”地困在失落里。就像他自己,满心抱负却屡遭挫折,多情地渴望施展才华,却被现实的“无情”一次次困扰,这首词把他的这种复杂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
图片
2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宋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此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词里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没人怜惜任它飘落,就像自己被朝廷“抛家傍路”,有才却不被重用。杨花那“萦损柔肠”“困酣娇眼”的模样,恰似他内心的愁苦煎熬。下阕中,他不恨杨花飞尽,却恨落红难再连缀,暗指美好事物消逝难挽回。最后“点点是离人泪”,把杨花比作离人泪,既写杨花命运,也借它抒发自己漂泊之苦、身世之感,读来让人忍不住为他叹惋。
图片
图片
3
西江月·梅花
苏轼〔宋代〕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轼写这首词是为悼念侍妾朝云。朝云随他到岭南,那里瘴气弥漫,可她如梅花般“玉骨那愁瘴雾”,有着不惧恶劣环境的坚韧,还有超凡脱俗的气质。朝云不施粉黛,就像梅花“素面翻嫌粉涴”,天然去雕饰。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朝云始终相伴,如今朝云离世,他悲痛万分。“高情已逐晓云空”,感慨朝云的高尚情怀如晓云般消散。最后说不与梨花同梦,既显对朝云的深情,也透着人生无常的无奈。
图片
图片
4
贺新郎·夏景
苏轼〔宋代〕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咏人兼咏物,关于写作背景,前人异说纷纭。上阕描绘了一位美人午睡后的慵懒姿态,她手持团扇,孤眠清熟,却被风敲竹声惊醒美梦,就像苏轼自己,本想在困境中寻得安宁,却总被外界打扰。下阕以石榴花自比,石榴不与浮花浪蕊争艳,只愿伴人幽独,可又怕秋风摧残。这多像苏轼,在逆境中坚守自我,却也担忧未来。最后设想与花相对,粉泪簌簌,把内心的哀愁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都融入这花与人共泣的场景里,让人动容。
图片
图片
5
江神子·恨别
苏轼〔宋代〕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为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词人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词里说和佳人相逢又匆匆离别,折残红时泪洒当场,就像他人生里那些短暂的美好,转瞬即逝。“为问东风余几许”问的是春天,更像在问自己,这人生好时光还剩多少,即便春在,又有谁相伴?下阕写离开彭城去吴中,回头望,想寄相思泪却流不到楚江东。这哪是写水流不到,分明是他漂泊在外,思念难寄,满心的苦没处说。
图片
图片
6
江城子·江景
苏轼〔宋代〕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苏轼这首词是在杭州通判任上和友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开篇描绘出一幅雨后初晴的美景,凤凰山下,清风、晚霞,还有那娇艳的荷花,白鹭也仿佛被这美景吸引。可就在这时,江上传来哀伤的筝声,那苦情之音,让人揪心,好似湘水女神在倾诉。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心中本就有诸多愁绪,这哀筝声就像勾起了他心底的伤。等他想去寻那弹筝人,人却不见了,只留下几座青山。这“人不见,数峰青”,不就像他的人生,很多美好稍纵即逝,只留无尽怅惘。
图片
图片
7
洞仙歌·咏柳
苏轼〔宋代〕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这首词写作年代不可确考,上阕描绘江南早春,梅花开后,垂柳登场,它细腰轻摆,自带风流雅致,就像苏轼虽历经波折,却仍有不凡气质与才情。下阕转到永丰坊的柳,整日无人欣赏,飞絮时更添断肠之感,如同他被贬在外,无人问津。绿叶成阴后还莫名消瘦,恰似他壮志未酬的苦闷。最后说东风吹散眉间春皱,既盼困境能解,又透着无奈。整首词借柳抒情,把他怀才不遇的哀愁和渴望被赏识的心境,都写了出来。
图片
图片
8
浣溪沙·春情
苏轼〔宋代〕
桃李溪边驻画轮。鹧鸪声里倒清尊。夕阳虽好近黄昏。
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几时归去不销魂。
苏轼这首词,写于他仕途波折之时。上阕描绘了一幅春日宴饮图,桃李盛开,车马停驻溪边,人们在鹧鸪声里举杯畅饮,可“夕阳虽好近黄昏”一句,却透出隐隐的惆怅,就像他的人生,虽有高光时刻,却也临近暮年,仕途不顺。下阕写佳人香气留存,景色优美,但最后“几时归去不销魂”,直接道出他内心的渴望与哀愁。他渴望归隐,却又对现实无奈,这种复杂的心境,就像这春日美景中藏着的一抹忧伤,让人动容。
图片
图片
9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宋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十九岁时和王弗成婚,两人感情深厚,可王弗二十七岁就离世了。这首词便是苏轼在王弗去世十年后的悼念之作。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直接道出阴阳相隔的绝望。“不思量,自难忘”,不用刻意去想,却怎么也忘不了。“千里孤坟”更显孤独凄凉。下阕写梦中回家,看到妻子在窗前梳妆,千言万语只化作泪千行。最后想到妻子在明月下的短松冈年年断肠,把苏轼的悲痛、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忍不住跟着伤心。
图片
图片
10
南歌子·寓意
苏轼〔宋代〕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在凤翔通判任的苏轼赴长安,往岐山,过宝鸡,重游终南山,游途中遇到晴雨变化,由景生情写下此词。上阕描绘了一幅雨后转晴的景象,以及骑马赶路的轻快心情;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着重写旅途的劳顿以及对神仙之事的遐想。“蓝桥何处觅云英”借唐传奇《裴航》中的神话故事,写苏轼自己幽渺的情思,隐隐透露了苏轼的遁世思想,也为作品平添了几分超逸的情致。苏轼从少年时代起,就已经受到了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写该词时虽然才28岁,而遁世观念却早已产生了。
图片
备注:文章/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世界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