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军政的浩瀚篇章中,白崇禧被誉为“小诸葛”,他并非仅是纸上谈兵的谋略理论家,而是历经桂系基层的艰辛磨砺,脱颖而出的实战派杰出将领。
他的家事并非仅仅是“将相家风”的典范,其背后实则蕴含着战乱时期的诸多无奈,体现了夫妻双方的相互包容,以及子女们独辟蹊径的拼搏历程。
白崇禧拥有十个子女,或许是因长期目睹军政领域的尔虞我诈,他从不勉为其难地期望子女们能继承他的事业。相反,这些孩子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轨迹,独立发展。
在这个家族的兴衰沉浮中,我们得以更为深刻地洞察那个山河动荡的年代,个体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错综复杂的交织轨迹。
生于1893年的白崇禧,自幼便非安分守己的学子,桂林的私塾无法将他束缚,16岁时便成功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
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毅然辍学投身军旅,直至1916年,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完成了学业。这段军事求学的历程,恰逢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也正成为了他挥洒才华、展翅翱翔的广阔舞台。
归乡于广西的白崇禧,起初投身于陆荣廷遗留的旧桂系军队,担任参谋一职。然而,他深刻洞察到旧军阀体系的腐败本质。1924年,白崇禧携手李宗仁、黄绍竑,共同创立了“新桂系三巨头”。
他先后联手击溃陆荣廷的残余势力,又成功平息了沈鸿英的叛乱,仅耗时两年便终结了广西的分裂局面。在这过程中,他所展现的不仅是卓越的战术才能,更凸显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
在整合地方武装的过程中,他并未采取“一视同仁”的做法,而是依据战斗力进行合理编组。对于愿意归顺的军官,他保留了原有的职务,从而迅速而有效地稳定了广西的局势。
彼时,广州国民政府特地委派他担任广西绥靖公署副主任一职,自此新桂系正式登上了全国的政治舞台。
1926年,北伐战鼓擂响,白崇禧肩负重任,被任命为北伐军副总参谋长,并兼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成为蒋介石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然而,他并非盲目遵从蒋介石的指挥,而是独立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作战策略。
在江西战场,他敏锐地洞察到孙传芳部队右翼的薄弱环节,遂果断指挥部队实施迂回包抄,一战便成功消灭孙军主力超过三万人;进军至上海之际,他又巧妙地策动工人武装起义,内外夹击,一举夺取了上海城池。
这一系列卓越举措使得“小诸葛”的美誉声名鹊起。至1928年北伐战事落幕之际,他率领军队自广西镇南关一路挺进至河北山海关,荣膺北伐期间行程最远之部队指挥官。
1937年,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白崇禧积极向蒋介石呈递了《论持久战》的补充提案,其中提出了“积小胜以成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术思想。这一战略观念最终被纳入全国抗战的整体布局。然而,真正使白崇禧声名鹊起的是他所指挥的两场艰苦卓绝的战役。
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中,他身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与李宗仁将军携手制定作战策略。面对日军矶谷师团的猛烈进攻,他果断命令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坚守阵地,与此同时,他巧妙地将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部署在侧后方,实行隐蔽作战。
随着日军主力陷入激烈的战斗,一声令下,汤恩伯部毅然发动突袭,将矶谷师团成功包围。此次战役共歼灭敌人1.1万余人,成为抗战以来首次规模空前的胜利,甚至蒋介石都赞誉其为“挽救国家危亡”的关键一役。
1939年的昆仑关战役,堪称白崇禧亲自执掌的“攻坚典范”。面对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坂垣师团),其第十二旅团在占领昆仑关后,构筑了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
白崇禧指挥杜聿明的第五军——我国当时唯一的机械化部队,运用“围点打援”的战术策略:首先,坦克部队正面发起猛烈攻击,以此吸引日军的注意力;随后,步兵部队则采取迂回战术,切断日军的补给线。
在战斗最为惨烈之际,双方于昆仑关主峰展开了13轮激烈争夺,最终成功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并歼灭了日军4000余人,一举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迷信。
抗战胜利之际,白崇禧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其职位显赫,权重一时。然而,他很快便陷入了蒋桂之间的权力斗争泥潭。在1948年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蒋介石命令他调度华中“剿总”的部队前往徐州支援。
他以“兵力短缺”为借口予以拒绝,一方面,他深怕桂系的主力力量遭受损耗;另一方面,他对蒋介石的指挥才能早已心怀不满。这一分歧直接导致了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中的惨痛失利,蒋桂之间的矛盾也由此彻底暴露于众。
1949年初,白崇禧与李宗仁联手,迫使蒋介石辞去职务。李宗仁接任代总统之位,而他本人则承担起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重任。然而,当时国民党的败局已然不可逆转,和平谈判最终破裂。随后,他率领桂系部队在湖南和广西展开抵抗,却终究未能阻挡败势,节节败退。
1949年12月,他乘坐飞机从海南岛抵达台湾,原本期望能够保全桂系残余势力,却未曾料到迎接他的竟是严密的监控。蒋介石表面上虽授予他“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虚衔,实则暗中派遣特务进行跟踪,甚至对他家的电话进行监听。
据他的副官所述,步入晚年的白崇禧时常独坐在庭院中沉思,喃喃自语道:“恐怕再也吃不到广西老家的米粉了。”1966年12月2日,他不幸因心脏病发作而离世,享年73载。
白崇禧的赫赫军功,背后实赖其妻马佩璋的无私奉献。出身桂林回民望族的她,并未沉湎于“将军夫人”的优越生活,反而以她的智慧与坚韧,将一个由数十口组成的大家庭治理得井然有序。
1930年,时任广西督战的白崇禧,在其任期内,副官许辉生为了博取其欢心,便将未过门的未婚妻王氏引荐给了他。王氏怀胎生子,最终诞下了白先道。
听闻消息,马佩璋并未情绪失控,反而携带子女,从桂林疾驰至南宁。面对白崇禧,她语气平静地说:“我深知您在战火中劳苦,但这个家,我们不能让它破碎。”白崇禧内心本就充满愧疚,见马佩璋如此沉着,立刻承诺将妥善处理此事。
随后,马佩璋寻访至王氏处,非但未加责备,反而慷慨赠予她一笔款项,轻声细语道:“你还正值青春年华,应当寻得一门好姻缘,安心度日。至于孩子,就交给我来抚养,绝不会让他受委屈。”
王氏被她的宽厚仁爱所打动,接过钱款后便离开了广西。自此,马佩璋视白先道如己出,对他关爱有加,毫无偏私。这一善举使得白崇禧对她更加尊敬,自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发生过婚外情之事。
白崇禧共有十个子女,其中白先道为王氏所生,而其余九位子女则出自马佩璋之门。
白先道(长子)
尽管身世异于常人,但在马佩璋的悉心呵护下成长,他早年负笈美国,专攻机械工程,学成归来后,便在台湾投身军火贸易的领域。
这非但非因继承家业,实乃他洞察到当时台湾军工市场的空白。据业内知情者所述,白先道行事低调,从未提及自己的父亲,凭借着诚信在业界打下坚实基础。晚年,他选择定居美国。
白先德(次子):性格内敛而沉稳,我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并于台湾成功大学圆满毕业。此后,我顺利加入台湾省公路局,继续我的职业生涯。
他投身于苏花公路与北二高的建设,成为台湾交通建设领域的一名基层建设者。一生以淡泊名利自守,退休后,他选择在台北郊外耕种菜园,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白先诚(三子)他乃兄弟中的佼佼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继而赴美深造,最终荣获麻省理工学院颁发的核动力博士学位。
他曾在美利坚合众国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供职,投身于核电站安全系统的研发工作,随后归国,在台湾大学执掌教鞭,致力于培养核动力领域的一批杰出人才。
白先忠(四子)被誉为“工科翘楚”,他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随后加入美国福斯特慧勒公司。
他在燃气轮机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主导研发的高效燃气轮机已广泛应用于发电站。1996年,他荣膺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并随后担任了公司总裁之职。
白先勇(五子)最为众人所熟知者,莫过于白崇禧家族中唯一踏上文艺之路的子女。她于1937年诞生于广西南宁,自幼随家人迁徙,历经重庆、上海等地。
自1952年踏上宝岛台湾,他踏入建国中学的校园,国文导师李雅韵敏锐地察觉到他笔下的天赋,便将他的文稿推荐至《野风》杂志,此为他创作生涯的处女作问世之始。
1957年,白先勇踏入台湾大学外文系的大门,随后与同窗陈若曦、王文兴等志同道合者携手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该杂志不仅发表了众多台湾青年才俊的佳作,还致力于翻译与推介卡夫卡、福克纳等西方文学巨匠的作品,为台湾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白先勇
自1963年远赴美国深造以来,白先勇以其独特的笔触创作了诸如《台北人》与《孽子》等传世佳作。《台北人》一书收录了十四篇短篇小说,其内容深刻描绘了随国民党迁台的大陆同胞在异乡的失落与深切的乡愁之情。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与《游园惊梦》更是经改编成为话剧与电影,风靡于海峡两岸。
白先刚(六子):本科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程系,随后留校担任教职,专注于半导体材料的研究领域。
他投身于研发新型硅材料,专为手机芯片设计,其成果深受英特尔等知名企业的青睐。即便退休,他仍活跃于科技界,担任多家科技公司的顾问。
白先敬(七子)性格开朗外向,他并未选择学术道路,而是投身于美国贸易行业。他创立的公司专注于中美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业务。
白先智(长女)身为家中的“长姐”,她自幼便担负起照看弟妹的重任。1948年,出于安全的考量,白崇禧将她送往美国深造,这一留学之旅长达12年之久。
1958年,她重返台湾之际,白崇禧特地身着军装,亲赴机场迎接。父女俩相拥而泣,久久不能自己。白崇禧夫妇离世后,她担起了家族的重任,成为支撑整个家族的核心力量。每当弟弟妹妹们面临重大抉择,都会向她寻求意见。晚年,她选择定居上海,却时常回到桂林的故乡探望。
白先慧(次女)性格柔和,随白先智一同远渡重洋至美国,她在美国卫斯理女子学院完成了学业,专攻社会工作领域。
毕业后,她投身于纽约一家华人社区中心的行列,不久后,她与一位华裔化学博士喜结连理。婚后,两人过着低调的生活,鲜少踏入公众的视线。
白先明(小女)命运多舛的她,自幼便随家人辗转流离,不幸患上精神疾病。虽经多方治疗,病情却反复无常。马佩璋离世后,白先智对她悉心照料。然而,1980年,疾病再次加重,她不幸离世,享年49岁。
在《树犹如此》一书中,白先勇曾提及这位妹妹,感慨道:“她的一生尽被战乱所累,堪称我家最凄惨的孩子。”
白崇禧家族并未效仿部分军政世家,以权势维持其社会地位,而是在时代的更迭中,凭借着“勤勉务实、避免投机取巧”的诚信品质,使得子孙在各自的领域稳固立足。这种家风的传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马佩璋所倡导的“家风底线”,她常以此教诲子女:“切莫依仗你父亲的声名行事,他人对你敬而远之,三分敬意皆因你父之故,而非你自身之才干。”
“我愿凭借自己的笔耕不辍,自食其力。”
其次,深受白崇禧“实战思维”之影响,即便他的子女并未踏入军旅,他依旧常常强调:“行事必须透彻掌握规律,切勿鲁莽行事。”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这里始终是我们心灵的根。”
追溯白崇禧家族的传奇,其故事中鲜少描绘出豪门间的纷争与恩怨,反而充满了战火纷飞岁月里的生存智慧、夫妻双方的相互包容与理解,以及子女们一步一个脚印的拼搏与奋斗。
白崇禧被誉为“小诸葛”,其名号早已超越单纯军事谋略的象征意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成为了一位身处乱世仍坚定守护家国、呵护家庭的中华儿女的杰出代表。
他的子女们远离了军政的纷扰,专注于专业领域的深耕,这一选择无疑是对时代潮流的积极回应。真正的家族传承,并非单纯权势的承袭,而是对行事本分的坚持以及对根源的忠实守护。
配资世界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