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保和丸”名称,就有“我见过”、“我用过”、“我家里有”等反映,说明该药具有功效的明确性、使用上的广泛性、受众上的普适性等特点。作为中医名方,保和丸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有哪些特点和细节?中医详细告诉你。
保和丸是金元四大家朱丹溪的代表作之一,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记载于《丹溪心法·卷三·积聚痞块五十四》,全方7味药组成:
以山楂为君药,除肉食肥甘积滞;以神曲+莱菔子为臣药,除酒食陈腐和面食痰气积聚;以半夏+陈皮+茯苓为臣药,健脾、化湿、和胃、理气;以连翘为使药,消积散结。
保和丸属于中医消食剂,是“消滞宽中圣药”,它既由国人“民以食为天”的理念衍生而来,又解除“食多难消化”的弊端,所以有临床上的广泛性、普适性。
保和丸的专攻是饮食不节,过度摄入超出消化能力的“食积症”,该病症病位在脾和胃,临床见于腹脘胀满、按或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下利、纳少、舌苔厚腻、脉滑。食积会显著阻碍脾之升清和胃之降浊。若脾失健运,则可让胃纳不振,胃气失和,则引起脾运化失司,治疗应消食化滞,理气和胃。
保和丸的君臣配伍:山楂、神曲、莱菔子,该组合可消一切饮食积滞,再加上走胃经的半夏、陈皮、顾护胃气,连翘的保底、茯苓的健脾,全方升降有序、消散有度、温凉相宜、化导相助,能较快缓解食积。
实际上,保和丸能成为“国宝级”的消食剂,是有4个细节在共同起效,能让它变成“一专多能”,而且流传数百年仍长盛不衰。
1、从组方上看,保和丸是“三层设置”、“三个梯队”。
第一个药组是山楂神曲莱菔子的消食组合,一个酸温收缩,一个辛温蒸熏,一个辛甘下气,有时可三药并用,消食除积,有时能择机选其中一两个组合,或伴麦芽、谷芽等消食药材,组方十分灵活。
第二个药组是二陈汤去甘草,二陈汤是和胃化痰名方,将其化裁搬到保和丸组合中,成为保和丸“全面过硬”的得力助手。二陈汤是用途非常广泛的汤方,由此可见保和丸也是一个“广谱药”。
第三个药组是一味药:连翘,是全方的神来之笔,连翘升浮宣散,清热散结,加入保和丸,使全方呈现升降消散、温凉的活泼景象。
2、从名称上看,保和丸有三大含义:
一是药味平和温凉,虽然用于消导除积,但本性平和,所以叫“保和”,在《医方考》和“医方集解”等典籍有详细论述。
二是顺和胃气,保和丸的成方原则就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逆”,是朱丹溪重视中焦、顾护胃气的用药原则,被后世评价为“五宫大安,脏腑太和,予以保和”。
三是阴阳和合,以脾胃为气机,主治升降枢纽,通行阴阳大道,体现“胃气得保,阴阳得和”的意义。
3、从用药比例看,体现消滞宽中的治法精髓。
保和丸各药剂量比例是6:2:3:3:1:1:1,依次为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的用量,均以生品入药,后世为加强其功效,还增加了麦芽。但全方最突出的是山楂,占绝对优势,作为消食行结气、健胃催疼痛的要药,是保和丸的精髓。
4、从制法和服法看,体现了中医精细和严谨的风格。
保和丸原著《丹溪心法》记载其制法为“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也就是大小像梧桐子一般,每个药丸直径约7毫米,服用方法是每次70—80丸,饭后一小时后用温开水送服,防止药食同在胃部,阻碍药物吸收。
保和丸在古代是消食化滞的名方,在现代更是被开发出多种用途,比如降脂降压、调理湿疹、缓解便秘腹泻、治疗失眠、口腔溃疡、牙疼、化痰等等。所以,它属于“一专多能”的国宝级方剂,而且治疗范围广泛,全面过硬。
虽然保和丸属于非处方药,但经常吃、长期吃,会引起气虚、阴虚、气阴两虚等问题,所以仍要遵医嘱服用,必要时和其他方剂联合使用,消积和扶正相结合,不可乱用。
配资世界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